在这幅《开采光明的人》里,我除了探索泼墨、泼彩大写意如何表现矿工,同时也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些元素,包括形式构成。这无疑是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的创作理念。

中国画的蜕变如果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系,无疑是对中国画的消解,得不偿失,但仅仅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上动动手术,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黄宾虹的成功则是坚定地立足于中国画的修炼,终至达到虚空粉碎的境界,既保持中国文人画的品位,又完成了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艺术的转换,这无疑是最佳、也是最高的选择。
——李世南
《开采光明的人》 李世南
中国画 181.5×194cm 1984年
一九八三年在陕西省国画院建院三周年的一次活动中,应邀来的湖北周韶华老师见到我,问起我的情况,当得知我并没有调入省画院,虽然从西安高压电瓷厂调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已经几年了,但还是工人编制。周老师当即就说,你过来吧。经过几番折腾,我和我爱人终于调入湖北省文联。当年的湖北“改革信息报”在改革开放,引进人才的形势下以头版头条“萧何月夜追韩信”报导了这件事。这是身为老革命又是艺术家的周韶华的一次大手笔。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友子武,是他的推荐,我才得以参加当年陕西十三人巡回展,才在江苏、湖北受到画坛的关注。贾平凹写我的一篇报告文学“孤独者”在西安未能发表,最后还是在我调进湖北美协后,才在《湖北文艺》上得以全文刊载,也在《江苏画刊》上摘要刊登。
一九八四年,要准备参加全国六届美展的作品,当时由于湖北文联大院里我的住房还没安排好,所以我暂时还在西安西郊的马军寨村子里住。那是村民盖的院子,出租给附近工厂有的工人。我八二年住到八五年春节过后,这两年半是我形成泼墨大写意人物画的关键时期,我称之为“马军寨时期”。《开采光明的人》就是在村子里一个小院的两层小屋楼上一间约二十平米的房间里创作完成的。因为我的一位当年在陕西白水煤矿搞宣传的画友严效洲的关系,我得以两次去白水煤矿写生,其中一次还深入井下。因此,我决定以煤矿工人为创作题材。经过一些局部的试笔,这幅由两张六尺生宣拼接起来的大画,在一天之内完成。房间小,纸把仅有的地面都铺完了,门都不能开。我趴在地上画,我的学生张玮帮我不断的挪动砚台和调色盘。为了看整体效果,我得跳到旁边的沙发上,跳上跳下,挪来挪去,才完成了这幅以泼墨泼彩塑造一群上井的煤矿工人的作品。当时还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些元素。这幅《开采光明的人》的题目还是严效洲给取的。
这幅作品送到湖北后,初选没有通过,也还是周韶华老师一句话:“我看可以吧!”才得以送展。不意一炮打响。
若干年前,我站在中国美术馆正展出的这幅巜开采光明的人》面前,重睹旧作,无限感慨:万事都有偶然,也是必然。
2023年7月8日晨起草于京华仰山堂上南翁。


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大型展览《与时代同行》

《李世南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