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睹这些五十年前的写生,依然令我心潮澎湃,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行程,尽管风餐雨露,日奔夜宿。正是一腔青春的热血。时过境迁,往日不可追。作品的成熟与否己被岁月淡去,我更看重的是这批写生的纯粹与质朴,那才是艺术的本质。

一九六九年我从西安高压电瓷厂抽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画创作组,与陕西省的主要美术创作力量一道进行革命历史画的创作。当年施行集体创作。我与西安美院国画系教师杨国光合作,接受的创作任务是长征路上的娄山关大捷和红军过草地。我们遂踏上从遵义到娄山关经大渡河,翻越雪山到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的红原草地。那年,我二十九岁。师从何海霞先生八年,初师石鲁不久。 |
| 
李世南1969年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
今天重睹这些五十年前的写生,依然令我心潮澎湃,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行程,尽管风餐雨露,日奔夜宿。正是一腔青春的热血。时过境迁,往日不可追。作品的成熟与否己被岁月淡去,我更看重的是这批写生的纯粹与质朴,那才是艺术的本质。 |

《母与子》
(石鲁题字:世南写人物笔墨纯化者以此帧为佳特欣赏为快也。)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晨起观大渡河
浏览《长征路上写生1969》全部组图,点击这里
夜宿大渡河畔。清早,为赶班车,天色未明即起。出门。但闻万马奔腾,声震于耳。见脚下激浪奔涌,咆哮向前。对岸山崖如黑云压顶而来,惊心动魄。速返客舍,捉笔写此,即成。
回到长安。一位前辈见此。说:传统无此法!遂将此去见石鲁。石师拍案道:你画得好,传下去就是传统!惊世一言,如大渡河上明灯,从此照亮我一生艺术航程。

红原草地(之二)
红原草地,终日笼罩阴云密布之下。无边无际,吞没于迷雾。当年,红军过此,幸得藏民带路。仍有战士不慎陷入泥沼,无以自拔。眼见自己战友没入无底深渊而不能伸手。呜呼!今,草地已然绿草成茵,鲜花遍地。但愿后人莫忘,莫忘祭奠沉睡于这片草地下的无名英烈。
(山阴剑文辑录)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南翁谈艺 阅读原文点击此处

《李世南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