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不是为了复制,贵在学以致用。我的没骨泼墨人物脱胎于汉画像石,如影随形。泼彩则多从临摹壁画中汲取。程十发先生的《阿Q正传一零八图》我整本临摹,方有我创作于一九七八年,后获奖的连环画《李时珍》。我的连环画代表作《青凤》,则得益于中学时代悉心临摹家藏的费晓楼仕女,打下的坚实基础。

剑文辑录的“南翁谈艺”又要我提供内容了。我忽然想到了“临摹”这个题目。对院校的学子来说,临摹是必修课,老生常谈罢了。我则以为临摹是学画的起步。起步的高低,决定眼界的高低,甚至影响一生的道路。我十五岁开始临摹宋画和老莲白描,虽稚嫩,但不俗。心地干净。常言俗病难医。恶俗、媚俗,不可救药。故学画之初行,临摹至关重要。 |
|  |
从十五岁至今,临摹传统经典已成我常态。不过,年少时是一丝不苟的临摹,手摹心追。如今年过八旬,则是心摹手追。传统经典已然是一面宝镜。所谓风筝不断线,线的那头是无垠的天空。线的这头,必是传统。

1973年在陕西乾县临摹章怀太子墓壁画
临摹不是为了复制,贵在学以致用。我的没骨泼墨人物脱胎于汉画像石,如影随形。泼彩则多从临摹壁画中汲取。程十发先生的《阿Q正传一零八图》我整本临摹,方有我创作于一九七八年,后获奖的连环画《李时珍》。我的连环画代表作《青凤》,则得益于中学时代悉心临摹家藏的费晓楼仕女,打下的坚实基础。


从临摹到变,这最重要。变则活。不变则死。一切中外经典皆可拿来为我所用。最大的本事是化,化为自己。不留痕迹。无痕为上。
我的两位先师,何海霞先生手把手教我一树一石,亦为我留下示范图册,却从不教我临摹他的画作。他入室大千先生门下,却曾说只从门缝中看老师作画。
石鲁更不为我示范。我每去他那简陋的平房,只听他天南海北纵谈画理。老师嘱我少画多读,对传统经典要反复读,读深读透,常读常新,不在勤于临摹。更不可迷信盲从。
好老师重学生开悟。忌仿效。有一无二。临摹作为学习之手段则可,勿沾沾喜于一技,以免落于匠气。
大写意固然需有才情、激情。天赋、个性、阅历、学养,缺一不可。但临摹传统经典作为初始之路,作为手心手背的一面,持之以恒,方能积水成冰,水滴石穿。任何事都要辩证的去看。倘若我这些早年临摹的习作对诸君有所启迪,则我之幸也。
辛丑小雪于仰山堂上
(山阴剑文辑录)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南翁谈艺 阅读原文点击此处

《李世南画集》四卷 特精装版定价:4500.00元
《李世南画集》四卷 精装版定价:28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