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南艺术馆
LISHINAN
ART
MUSEUM

 展示李世南先生作品


 弘扬中国画大写意精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李世南艺术馆二维码
 
新媒体平台文章汇总
标题摘要内容
《笔墨‧人生》随笔摘录(之三)
来源:南翁谈艺 | 作者:lishinanart | 发布时间: 2022-01-21 | 52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画的蜕变如果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系,无疑是对中国画的消解,得不偿失,但仅仅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上动动手术,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黄宾虹的成功则是坚定地立足于中国画的修炼,终至达到虚空粉碎的境界,既保持中国文人画的品位,又完成了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艺术的转换,这无疑是最佳、也是最高的选择。




《笔墨 ‧ 人生》随笔摘录



指血罗汉   63x35cm   1997年作


取出四尺对开条幅意欲随手涂抹,刚以素墨写了一僧一塔,右手食指不意被利刀割破,殷红的血立刻渗了出来,那血滴真如玛瑙般晶莹透亮。我突然兴致大发,顺势以血指写之画之,血干了又挤些出来,竟一点也不痛,只觉得畅快无比。以血画的老僧寥寥几“笔”,若有若无,若断若续,精彩绝伦,而纸上的斑斑血迹,简直就像佛说法时的天花乱坠,美妙无比。想着昔有桃花扇,今有天花僧,岂不妙哉?遂戏题曰:“丁丑春余不慎指破即乘兴以血写之,其色如玛瑙,艳若夕阳之晚照,美哉乎美哉…”题毕悬之素壁,果然超凡脱俗,独一无二。

 

画即兴之作,要自始至终保持一份原初的激情,见好就收,宁不完整而勿求面面俱到,此最是要紧。

 

我素来是见雨就喜三分的,雨天里画兴更浓。这只见点点雨脚而不见雨丝的小雨更让人不觉有了禅意。果然读到了一首绝好的诗:“若说有念却无念,虽说无念却有念,有念尽在无念中。”我随口改道:“若说有笔却无笔,虽说无笔却有笔,有笔尽在无笔中。”吟罢大笑。这种境界决非图解可以比喻,佛家有不应文字之说,那么禅画又何需用文字来解读呢?岂非多此一举。倒是不在乎画面的空灵,而在似不经意却又经意的意趣,这才应了那首诗。


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作品,猛一看真不错,墨气、线条、色调都很好,决非一日之功,而且也有一定的才气,但为什么这样的作品总难以使我动心呢?想了好久才明白,原因在于他只有一副平常人的眼睛,他在画面上再现的只是平常人看到的这个世界,这样的画比比皆是,一千个画家都可以画得出来,而且画出来都差不多。一个艺术家应该有一副独特的眼睛,这样的眼睛看世界有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受,从而有独特的表现。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师所以卓然独立,并非他们为变而变,为怪而怪,完全不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那样”,对象就是“那个样子”,他们表现的不过就是他们看到的而已。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角度,他们的理解,简直是与生俱来,这就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这就是艺术家与艺匠或凡夫俗子的区别所在。想到这里,我似乎看到芸芸众生之上,那些熠熠闪光的艺术精英们,是如何地卓尔不群,令人感动不已。


中国画的蜕变如果以西方艺术为参照系,无疑是对中国画的消解,得不偿失,但仅仅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上动动手术,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黄宾虹的成功则是坚定地立足于中国画的修炼,终至达到虚空粉碎的境界,既保持中国文人画的品位,又完成了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艺术的转换,这无疑是最佳、也是最高的选择。

 

中国历代高僧-慧远   16.3x13.3cm   2000年作


也许,艺术家天生就要受尽折磨才会出好作品,这是宿命。几乎一个多月没有动笔,什么感觉也没有。如果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会走上绝路或发疯,最后只能逃遁到宣纸里,这究竟是艺术家的悲哀抑或幸运?

 

孤独无援的感觉如此强烈。每天依然阳光灿烂,于我却丝毫没有什么特别。令人窒息的板滞,百无聊赖的平庸像老树上纠缠的藤蔓,紧紧地伸开蜘网般的枝爪,直到艺术生命之树枯死。对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种状态更致命、更可怕了。

 

我忽然想到了一个画面:一座兀立的山峰,一个缩成一团的人,山顶上一棵迎风挺立的枯树。这无疑是我的心境。画了五六张,图式都过于传统,我力求改变过去局部变化太多的弱点,追求整体的张力,但又不想采取烘染的办法,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的感觉发挥到极致,以最精练的笔墨达到最强烈的效果,果然痛快淋漓,而我,已浑身湿透。


 

(山阴剑文辑录)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南翁谈艺 阅读原文点击此处







《李世南画集》四卷 特精装版定价:4500.00元

《李世南画集》四卷 精装版定价:2800.00元

标题
内容
提交
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