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南艺术馆
LISHINAN
ART
MUSEUM

展示李世南先生作品


弘扬中国画大写意精神

标题摘要内容
 笔墨人生
 媒体文章
傅京生语
  近年,李世南先生的画风,发生了令人倍觉“陌生化”的变化,这不是一种我们通常看习惯了的水墨样式。不过这种陌生的风格却奇妙地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处潜在的精神期望。这是一种属于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期待,同时,这种期待,也是作为社会上的人对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失去的文化啊记忆难以释怀的期待。
  李世南先生近期的画风的新变,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具有不可等闲之的价值与意义的。在李世南先生近期的画风中,他采取了对所欲表现的视觉图像进行“减法”处理的手段来作为自己语言方式。这实际便是《老子。“少则得,多则惑”思想的具体践行,在这样的践行中,李世南先生祛除了自然外物繁缛的形式美感,以“大象无形”的方式发挥写出了一种只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才能够出线的“精神结构”,这是一种把画面笔墨不再看成是“形而下”的“器”,而是把画面笔墨堪称“形而上”“的上层建筑”这样的思想和观念所使然。
  李世南先生的《竹系列》,是他的《君子系列》(梅兰竹菊)中的一个子系列,而《竹系列》之前,李世南先生还分别画有《沈园遗梦》、《青藤遗风》和《若耶遗踪》。这些系列作品,绝非“逸笔草草”和“放浪形骸”乃至“以意取想”等等通常品评绘画的言辞所可以形容的,在某种意义上,世南先生立足的是明清王阳明的“心学”学说的最核心的思想原则,以是立足李贽的“童心”说的最核心的思想观念,而以袁枚“性灵”说为土壤,培植出的水墨的奇葩。
  清人袁枚说:“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2000年前后,李世南先生开始对六朝文化发生兴趣,同时他开始以自己的方法研究中国书法,在发幽思,陶性灵中,他以“童心”(世南先生从来都是一个有生命激情的画家)浇灌王阳明的“心学”学说籽种,并把这“籽种”置于“性灵”的土壤,终于,有了他的《绍兴系列》、《沈园遗梦》、《若耶遗踪》、《青藤遗风》和《君子系列》。
  中国的水墨文化,一直期待出现能够挥写“精神结构”的语言方式。当年梁楷、徐青藤曾孜孜不倦以求的,其实也正是做着通往这样的道路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的努力,无论如何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道闻,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曲高而和者盖寡,自古依然。信哉。

(摘自《笔墨人生》名家谈艺P32-41)   


  李世南先生的《沈园印象》使我最喜欢的代表作之一。把这幅作品放到中国水墨历史的文脉之中,它熠熠闪光,堪称千古绝唱此作是我把当代水墨画家在头脑中搜寻了千百度而发仍不知“她”在何处的理想状态下捕捉个正着,这是没有大师般的天才、没有几十年苦心孤诣追求、不可能达的水墨至高的境界。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将会是永世闪光的不朽之作。

(摘自《笔墨人生》名家谈艺P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