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南艺术馆
LISHINAN
ART
MUSEUM

展示李世南先生作品


弘扬中国画大写意精神

标题摘要内容
 笔墨人生
 媒体文章
刘子建语
  解放以来,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人物画一直在水墨画界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其拓展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范围,但由于西方的写实手法与中国水墨画的传统风神存在无法交融的内在矛盾,所以使得水墨画的根性 — 那妙不可言的书法用笔、那变化无穷的随机渗化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艺术表现性丧失了不少。对于这一点,石鲁早在1960年代就指出过,可惜,由于当时民族虚无主义与庸俗社会学盛行,石鲁的观点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
  在20世纪80年代,李世南率先亮出了艺术“表现”的旗子,在一次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学术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要追求表现,而不是再现,《开采光明的人》正是李世南多年探索的结果。这幅画在人物的造型上,更多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夸张手法,矿工铁塔般的躯干,豪迈的步伐,显示出了一种阳刚之美与朴实的风格;在笔墨处理上,李世南改变了人物画以细线勾勒为主的传统方式,大胆将线条的表现纳入到了体面中。泼墨、皴墨的灵活运用,使画面具有浑然与厚实的效果;画中的红、蓝、黑三种颜色构成了时空的转换;红色象征着白天,蓝色象征着黑夜、黑色则传神地表现了“煤黑子”的视觉特点。此作品一出现,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20世纪80年代很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摘自《笔墨人生》名家谈艺P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