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的文化生态与艺术家的关系在李世南的艺术创作中尤能够体现出其中的微妙。有人说,李世南是一位行者,他的艺术创作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否定和选择。但是,仅仅以为李世南是一位善变者还是不够的。因为在这变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李世南所执著的信念,那就是对笔墨与情感的关系的探索。在每一次环境的变迁或选择中,我们似乎总是可以看到李世南绘画面貌的转变。这种转变似乎又并没有必然性。但它与其文化形态和地域生态的改变却又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比如,对于西安时期和湖北时期,乃至深圳时期,已经有很多美术研究者的相关理论的阐释,包括画家本身的文字表达都足证画人与环境所发生的艺术思维的相互关照的深刻性。这里我们只想对艺术家最新的创作或称之新的“转变”作一些分析,因为无论哪个时期的转变,似乎没有这一次(在绍兴时期)对他来说走得更深或更远。这种深和远在常人看来,可能是李世南一次更大的自我否定或者说是超越,抑或是一种背离。这种“独去人境远”的美学追求与传统文人画的哲学思考一脉相衍,却又并非一味萧疏空泛的技巧炫弄。
绍兴是李世南的祖籍地,虽然他没有出生在这里,但是他的童年却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他离开家乡多年,但是他的血液里依然律动着山阴人的个性。这是一种孤傲、执着又擅于宣泄的情感,而家乡的山山水水及其文化深渊,对于他的影响也是刻骨铭心的。虽然这些年来他像一个游子走离了这样的文化背景,但是这种文化始终就像天空幻化的云彩吸引着他的艺术之梦,使他产生了无数的幻想和渴望。那么,就会画而言,这可能使一次情感的回归认为是一个艺术家深入生活名或者说是他回到绍兴这个地方,做一次对乡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而是他将整个的情感与心态落实到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与之产生共鸣,加以反思,从而去寻求一种多年积郁内心的渴望或是压抑的情感在这一时间得到释放。这种释放的状态正是李世南近两年来所创作的绍兴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寻绎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李世南“绍兴系列”是他的《沈园遗梦》和《青藤遗风》。
从李世南创作的《青藤遗风》来看,他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绘画的温文尔雅和中锋用笔的重重约束,大胆地在尝试“无法”、“有法”对传统“笔墨”当下可能性提供一个思考的文本。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具有醇儒风范的李世南身上并没有徐渭的放浪形骸的生活状态,但是,我相信,他们之间内在情感上的这种孤独、压抑与寻求自由的张扬的努力是相通的。所以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激情、不拘泥与自我和过去的艺术家的超脱。甚至于他不不惜牺牲掉传统文人画的儒雅风范,不惜否定掉自己过去的凝重,具有金石味的笔墨实践,而在努力地追求一种更能够切合情感,一种飘逸的超乎于物象以外的追求。所以他说,他对徐渭的这种精神。这种学习绝非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和徐渭一样,具有一种超前的意识。
从徐渭到李世南,没有太多的必然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模仿徐渭,但这种模仿绝对不是李世南作品所追求的。他只是通过对徐渭的深刻体会,甚至于在创作的时候将自己整个的情感都融入到他所想象的徐渭的这种状态之中。
(摘自《笔墨人生》名家谈艺P189-203)
(注:本文作者昉溪简介:许宏泉,字昉溪,别署和州、留云草堂主人、蒲庵等。著名画家、鉴定家、批评家、作家。1963年5月生于安徽和县渡桥,现居北京。自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师从罗积叶、石谷风先生研习书画和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