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琪
见报载:新西城区,要把大栅栏和琉璃厂两条古街打通合并成首都一条最大步行街,同时还要在东西琉璃厂间架起一座艺术廊桥。这无疑会使这条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古文化街闪烁出更加诱人的魅力。
几条消息吸引笔者重访琉璃厂古街。1985年改建扩建的琉璃厂,又过去整整25年了。今天映入笔者眼帘的沿街店铺,依旧是清水屋脊,磨砖对缝的二层楼房;依旧是画栋雕梁、油漆彩绘的古玩店、旧书店和新老字画店。透过玻璃窗棂,看到的依旧是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品,典雅高贵的气韵依然深深弥漫在这条古文化街上。
笔者也发现了这条街上和以往不同的地方。据笔者所知,琉璃厂街上的文化商店,门楣上所悬匾额,最后一字离不开斋、堂、阁、轩、房五个字。今天,我看到街上有些文物商店,高悬的牌匾已然脱离这五字的传统。难道这些就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一批私企文化公司的门店吗?怀着一种新鲜感,笔者走进了东琉璃厂西口路南一家三间门脸,二层小楼,窗明几净、古色古香,上悬“弥乐精舍”金匾的画室。
几个年轻女接待员将笔者迎入。数个陈列室,壁挂硬木镜框,几放青花人物磁罐,一派古朴幽静。四壁所悬皆水墨大写意人物画:或文人墨客、或通儒寒士、或游僧高道、或钟馗观音。人物背景或飞雪漫卷、或烟雨迷离、或一树擎天、或远山浅隐……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物托月烘云,相辅相成。看落款,大小数十幅,皆为著名写意人物大画家山阴李世南佳作。幅幅虽各有千秋,但画家个性鲜明:火气褪尽,风骨内含,一股羽化登仙气味扑面而来,使笔者在画作前久久驻足,不忍离去。
笔者被请上二楼。只见丈二红木画案横陈其中,上放文房四宝。四周茶几圆椅,虚以待客。此时,焦尾琴琴声悠扬;紫砂壶茶香四溢。人到此境,便生恬淡稳寂之心。据接待员讲(此处接待员,均为本科大学毕业生),二楼是“以文会友”、“以画会友”处。凡有意探讨画艺者,便可登楼。或直抒己见,或品茗闲谈。案上有留言簿,来客可将观感及建议留于簿上。并云:此乃琉璃厂老字号画店优良传统,固坚守之。
凡此种种,皆引起笔者兴趣,于是复与接待员攀谈。该员云:此处为北京盛世和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门店,该店所陈列水墨人物画,皆是著名写意人物画大家李世南作品,且不以营业、出售为主。独家作品、展示当先,只此二点。这在琉璃厂大小百余家文物商店中可谓独一无二。“这又是为了什么呢?”笔者忙追问下去。“是为了守望中国写意人物画的传承和弘扬。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精典,不能淡出、湮灭而要发扬光大”。
一句话点破迷津。笔者立即想到中国水墨大写意人物画,过去曾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上溯明代的徐渭、清代的八大山人,以及清末民初的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直到石鲁、李世南……这个重要流派,不以形胜,而求神佳,坚守个性独立,放眼精神自由…… 看来,弥乐精舍意在守望传统,肩担责任,是把画家的历史使命、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在今天,当然是难能可贵。
接着,接待员又领笔者来到精舍东数步之隔的一座小楼上。面积约略七、八十米。布置同样方桌圈椅,儒雅古朴。告之此是弥乐精舍儒学馆,又名精舍琴室。这里每周按天分设古琴、绘画、国学、京剧、曲艺等不同古典艺术,聘请教师,招收学员,分头授课。所收费用甚微,仍以传中华文化之经、布传统艺术之道为主。
当笔者告辞离去时,古街上虽然严冬酷寒,北风刺骨,但心中却流淌着一股暖流…… 让我祝这个与众不同、以承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弥乐精舍茁壮成长、健康长寿!
(2012年5月弥乐精舍正式改名为李世南艺术馆 本站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