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南艺术馆
LISHINAN
ART
MUSEUM

展示李世南先生作品


弘扬中国画大写意精神

标题摘要内容
 笔墨人生
 媒体文章
李世南用过的斋号
文/乐祥海 

    我的老师李世南先生曾用过很多斋号,这些斋号的命名多与他的生活经历及居住地点有所关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先后用了蜗居楼、半壁斋、一叶庐、钵庐、仰山堂、鹿池山房、无住斋、双柿草堂等。
  在西安工厂时期,先生一家三口的衣、食、住、创作就挤在工厂宿舍仅十三平米的一间房子里,他1980年举办的第一个个展的许多作品是在床板上创作出来的。因此,那时他就把这个小屋子自嘲为“蜗居楼”。他的《终南山老道写生系列》、《欲翔》、《狂歌当哭》、《开采光明的人》等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984年先生从西安调到湖北文联,那时尚无斋号,“八五思潮”时期他先后创作出了《贵州印象-岜沙系列》、《灯系列》、《白屋系列》、《地狱之门》、《走天涯》等作品。1991年先生由湖北美协调至深圳画院,1993年突患脑血栓,左半边身子留下了后遗症,所幸右半边身子守好无损,画画无有大碍,于是他把这个时候的斋号叫做半壁斋(“壁”与“臂”谐音)。大病初愈,在他尚不能作画的情况下完成了回忆录《狂歌当哭-记石鲁》的写作,出版后反响强烈,不久便再版。有感于半生漂泊,先生把自己深圳的画室取名一叶庐,取自“天风徐来,一叶独飞”之意。在深圳的九年里,有七年是在健康的恢复之中,病后第二年即创作了《独行者系列》、《浮生系列》等作品,而最重要的是先生由“八五思潮”的艺术思想转向回归传统,以黄宾虹为自己新的起点。1999年秋,先生竟然决然地离开深圳而客居河南钵庐则是先生在郑州小李庄居所的斋号。先生钟爱收藏僧钵,向往游僧般的生活,中原文化的深沉博大、豪放古朴及浓厚的佛教氛围深深地感动着他。在郑州客居三年间,他先后创作出了《中国历代高僧系列》、《钵庐随笔系列》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继在深圳回归黄宾虹之后的一次升华,如果没有1993年的大病,如果没有向传统的回归,则没有他河南时期的变化。2002年,世南先生迁居北京,因小区地址在仰山路上,便以仰山堂作为斋号,“仰山堂”既因地而名也有先生高山仰止、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的寓意。初到北京,他对新的环境不太适应,也没调整好创作状态,因为先生每换一个环境,新的地域文化,甚至环境、氛围、气候,都对他的艺术产生影响。2005年之后,世南先生为了追根溯源,为了一探徐渭的大写意,他回归故乡绍兴,在鹿池山下租屋而居,于是就将斋号叫做鹿池山房,在这里他创作了《沈园遗梦系列》、《青藤遗风系列》、《四君子系列》等作品。三年之后,先生又返豫客住一年,租住在郑州北郊的一套公寓里,将画室叫做无住斋,意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一年里他创作出了《问道中原系列》。
  现在,先生的画室位于北京某艺术区内,平房、柴门、小院,颇为幽静,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先生在这里潜心于走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因为院子门口有两棵柿子树,他就把其命名为双柿草堂,“双柿”也有“事事如意”之意。他一周有五天在草堂作画,早去晚归。先生年逾古稀,而勤奋如此,去年的《山居系列》令大家耳目一新,至此,先生北京时期的画风已显端倪。
  
  (文章发表在《中国画观察》总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