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南艺术馆
LISHINAN
ART
MUSEUM

展示李世南先生作品


弘扬中国画大写意精神

标题摘要内容
 笔墨人生
 媒体文章
狂草写意,郁郁乎文哉
文章转自《保定日报》20120805 作者曹鹏

李世南及其人物画

著名画家李世南先生隐居京城十载,真个做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在查阅他的相关图书资料时,注意到1996年就有人称李世南为“都市隐士”,那之后五六年,他来到北京,定居下来。

他住在北五环外,画室名为“仰山堂”,因为邻近仰山村,还有一座立交桥也名为仰山桥,可谓就地取材,未事雕琢,自然天成。

在京城的美术界各种场合极少能见到李世南先生的身影,不必讳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因素造成的,当然,更主要的是主观意愿选择。李世南先生是一位有内省精神的艺术家,不喜欢热闹喧哗的场面,重病后不良于行,闭门读书作画,也就有了不应酬、不浪费时间精力的理由。甚至在此起彼伏的各大拍卖会上,李世南的作品也不多见,至少给我赠阅图录的嘉德、中贸圣佳、保利、容海等拍卖公司,图录与公司通讯中很少看到李世南的名字。这不影响李世南在中国人物画的专业领域的崇高声誉与艺术地位。用《爱情故事》里的台词来说,现今中国的艺术拍卖大部分都是给“有钱而又愚蠢的”收藏家准备的,不是给真正懂画的画家与学者、鉴赏家准备的。

元代画史有个著名典故,元四家之一的吴镇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之门阒然。妻子颇笑之。吴曰:“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

现在的社会风气浮燥,表现在美术界,画家们都太重视眼前当下,很少有人考虑二十年后的事情,而真正的艺术家,却不止要考虑二十年后,甚至要放眼到五十年、一百年后。

艺术是追求长远价值甚至永恒价值的,艺术家一定要有长远观念,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即使是博得了名利,也是一场空。“二十年后不复尔”的意识,在中国美术界仍然有现实意义。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艺术价值,而不是职务、名头、炒家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二十年后,眼下相当一些画价领先的当代中国坛画衮衮诸公,身价与行情会大幅缩水,而真正的严肃的艺术家,则会日益为社会所了解认识与承认。谓予不信,请拭目以待。

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艺术市场的井喷行情,带动了成千上万画家暴富,再往前追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家经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在中国画家群体中像流感一样传染开来,只有定力极强、非常有主见的画家,方能超越潮流与漩涡,坚持把艺术本身作为事业追求,李世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外。

他的清醒与冷静,与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有直接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他从老师石鲁身上学到了很多至关重要的东西,其中,对生命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思考,特立独行,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历史意识,“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这些只有严肃的艺术家才会具备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得李世南能够沉得住气,静得下来。

辗转四方 幸遇名师

作为人物画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尽天下九州各色人等,是莫大的机缘与福分,也是极雄厚的艺术资本积累。

李世南先生祖籍绍兴,1940年生在上海,抗战胜利后迁居青岛、绍兴、杭州,后回上海,16岁只身赴西安,进西安电力机械技术学校学工,18岁进西安高压电瓷厂当铣工,后又调到武汉,再南下深圳,而后掉头到中原腹地河南郑州,最后才定居北京。这样辗转东南西北中的经历,就我所知,当今画家仅此一例。李世南认为自己是“南北合璧”,不是没道理的。李世南在从事专业创作后,曾有多次长时间的写生采风,足迹遍及陕西、四川、云南等地,收集的素材之丰富,创作起来厚积薄发,左右逢源。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的经历,又使他对文物、历史以及传统美术经典有了深厚的积累。

坚实的写实训练,精准的造型能力,以及丰富多样的技法,在李世南的早期作品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限于时代环境条件,李世南没有机会进美术学院读书,但是他从小到大都有机会受教于高手,他中学时学素描的老师是留法归来的,又有堂兄李平野教他素描,成年后又得到了何海霞、石鲁等名师指点,路数正,天赋高,而又极勤奋用功,所以,他自己也说“我虽然没有资格(准确地说,是没有政治资格,而不是专业资格——曹注)坐进学院的课堂去画素描,但接受的训练,大致也差不了多少。”(《记石鲁·狂歌当哭》第28页)李世南是封建世家子弟,自幼家教甚严,形成了拘谨、内向的性格(然而他内心的狂放与叛逆精神又是惊人的,他在成年后与父亲激烈冲突,写信声讨,对少小时所受压抑苛待表现出强烈的不妥协、不原谅),所以,话说得很谦逊,事实上,在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美术专业技法训练上,李世南的水平与同时代美院高材生相比是不遑多让的,所以,美术界有些只看到了他写意水墨作品,轻视其素描造型能力的人,看到其早期素描,会感叹:李世南比学院还学院!

石鲁曾经教诲李世南,第一次办画展一定得有几幅写实的作品,否则专业人士会以为画不像,考虑到李世南当了十九年工人画家的经历,身份是业余画家,所以,会受到美术界更严厉的挑剔、歧视与排斥、贬低,这番告诫是非常细心周到的,体现了前辈对学生的爱护。直到很晚以后,李世南的人物画才可以随心所欲,不必顾虑别人会不会怀疑其专业能力了。

李世南受石鲁影响至深,如果说何海霞传授他以国画技法的话,石鲁则传授他以衣钵,对这两位教他中国画的老师,李世南有非常明确、清楚的定位:“如果说石鲁在我心中是个上帝,那么霞师在我心里更平易、更亲近、更慈祥。”(《何海霞纪念文集》第19页)在何海霞去世十年的2008年,他再次写文章怀念,又一次说:“何老师将我领进门,石老师则提升我的灵魂。”(《何海霞纪念文集》第98页)

在技法与形式方面,石鲁对李世南的指导与训练,也是无微不至的,《记石鲁——狂歌当哭》所记录的,其实就是一对一(现在北京中小学课外辅导最流行的方式)的大师工作室研修班授课内容。里尔克记录过罗丹的谈话,出版后成为艺术经典,不过,那毕竟是一位诗人记录的雕塑大师的谈艺录,视角与着眼点与李世南之于石鲁有着很大的不同。

李世南是在石鲁处在逆境甚至绝境时拜师的,这要感谢何海霞的古道热肠,因为何海霞要下放,临离开西安,亲自携学生李世南登门转托石鲁代教,而石鲁在被迫害走投无路时,也愿意有个学生可以教教。

李世南是个天分极高的学生,也是悟性极好的学生,在这之外,他还是一个极用功的勤奋学生(常有一种说法,学生甲成绩好是用功但不聪明,学生乙成绩差是不用功但很聪明——这是一种荒谬的认识,事实是,对学生来说,懂得用功才谈得到聪明不聪明,连用功这点聪明都没有、或者都不会,还奢谈什么聪明?)李世南在拜石鲁为师之前,就很崇拜这位大画家,视为偶像,“只要他发表的作品,我都一张一张剪贴起来,心摹手追。”

在登堂入室之后,李世南对石鲁教自己的话,认真记录,看到石鲁作品也做笔记,甚至凭记忆画出草样,一一标明构图、用色——这些如果能够发表,会成为研究与鉴定石鲁的重要资料。我在2003年就有心刊登这组稿件,李世南先生表示有复杂微妙的情况,不宜发表。

何海霞教李世南是让他照自己的写生稿一遍一遍临摹,临不好重临,还常常亲自示范。这对李世南来说,也是极难得的传统国画技法训练。

何海霞把弟子交托石鲁临别拱手:“石公必传!”这四个字,内涵很多,因为过去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话,“文革”中学生斗老师的已经让当老师的寒了心,所以,有绝技不肯传的不在少数。何海霞教李世南做到了尽心尽力,直到他们在深圳最后一次见面,还当头棒喝:“你就这样画下去?”并表示有空再教教他重彩画。(《何海霞纪念文集》第101页)

石鲁没辜负何海霞,他教李世南同样尽心尽力,但更多的是讲理论与原则、道理,而不让学生临摹自己,两者的区别,也许可用技法入门与进修深造来比喻。

李世南简介:原籍浙江绍兴。1940年11月生于上海,1956年赴西安学习工作。上世纪60年代始先后师从何海霞、石鲁,致力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研习与创作,80年代初形成其浑厚豪放、不拘形似的泼墨人物画风格,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画坛泼墨大写意人物流派的兴起。1985年起,进一步对传统笔墨的形式大胆变革,成为新的水墨语言的代表人物,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政协委员。2003年至今居住北京。